因此,通过研究不同信号通路下不同CKI的表达水平,将为今后女性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和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150例成人肠套叠患者资料,139例行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均恢复良好。7例拒绝治疗。结果肠套叠类型包括小肠-小肠型36例;小肠-结肠型(回盲型)87例;结肠-结selleck产品肠型27例。引起肠套叠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51例(36.7%),良性肿瘤和息肉50例(36.0%),炎症粘连23例(16.5%),憩室6例(4.3%)。异位胰腺2例(1.4%),以及特发性肠套叠7例(5. 0%)等。150例患者入院后为明确诊断,同一患者可能行2项甚至3项检查 其中138例接受腹部CT检查,26例行肠镜检查,22例行腹部超声,3例行钡剂灌肠AZD8931细胞系造影(早期患者)。CT,肠镜,超声和钡灌肠造影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97.8%,90.9%,92.3%和100%。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明确病因,主要为良、恶性肿瘤。腹部CT是成人肠套叠首选的检查方法。术前明确诊断有利于实施精准手术,术式选择需根据肠套叠部位和类型、原发病的性质决定。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态度的因素以及在医学教育中死还有亡教育该以何种形式开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资料和癌症终末治疗及死亡态度的相关问题。采用t检验分别对大学生癌症终末治疗及死亡态度的赞同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性别、专业的不同和危重病人接触史的有无对大学生癌症终末治疗及死亡态度的赞同度有影响(P<0.05);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对癌症终末治疗赞同度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和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治疗赞同度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